猶記得剛畢業時,在一家百貨公司找到一份後勤的工作,薪水不高,但有幸遇到一群很妙的同事,雖然那家公司現已不復存在,但每每想到過去種種,還是忍不住會心一笑,數十年來在職場上載浮載沉,待過不知多少單位,驀然回首,還是覺得當時的同事最有趣,奇怪的是那時竟沒有這種認知,可能是因為初出社會,缺乏比較吧!又或許是我太後知後覺了。

 

先來談談公司的樓管人員吧!樓管人員形形色色,高矮胖瘦都有。有一位小姐我私下給她取名叫櫻子,櫻子有一張櫻桃小口,常常畫著大紅色口紅,因為嘴巴很小,口紅很紅,每次吃東西時,為了避免口紅沾到食物,總是很誇張地張大了嘴。有一次我看她吃飯看得出神,她竟然故作生氣地對我說:「我發誓妳再繼續看我,我一定會翻臉。」說完兩手向空中大幅度假裝比劃了一下翻桌的動作,我悻悻然把眼神移開,餘光瞥見她在偷笑。櫻子很愛演,有時走路故意左搖右晃,像模特兒那樣,還會不時出現睥睨的眼神,不過只要混熟了就知道,她根本是個搞笑綜藝咖,不像她外表表現的那樣。不過她不當藝人,真的很可惜。

 

櫻子講話速度奇慢,她有一個麻吉,講話快得不得了,我稱她黑白小姐。黑白小姐很時尚,剪了一頭俐落短髮,真的很短很短,而且左右不對稱,在那個年代,簡直是時髦到不行,而且她很高挑,只穿黑白色衣服,人雖然瘦瘦的,箱子一扛就大踏步離開,manly到不行。黑白小姐只塗深色口紅,暗咖啡一類的,有時乍看很像僵屍。

 

還有一位小胖樓管,行為和身材一樣逗趣,有次大家一起出外務,巧遇一群廟會善男信女,他人來瘋地搖下車窗,一路對著窗外大喊:「恁是要去吃拜拜膩?(台語發音)」,我們後來只好強制摀住他口,叫他閉嘴。

 

小胖的好朋友是一位大帥哥,顏值絕對不輸阿部寬,也是一位樓管,平日看似不苟言笑,心地卻很善良。有次兩人區域輪調,忘年會上,小胖笑呵呵地說:「哎呀!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嘛!」阿部寬帥哥板著臉:「謝謝你種的“小”樹,讓我乘得“好”涼。」一面說一面搧扇子。

 

在我座位左側區是企劃科,主管人稱蔣爸,雖然是爸字輩的人物,但其實還很年輕,總是掛著一抹令人安心的微笑,蔣爸喜歡穿著輕便的牛仔褲,很有衝勁,人雖隨和,但在公事的要求上卻一點都不馬虎,是正人君子的類型。企劃科的組長是個美人胚子,但是不愛打扮,常常一身俐落裝扮,日語流利,是那種內含光的類型,他們旗下的成員都身懷絕技,美工極強,像那位當時新進的男生就寫得一手好字,但外表絕對看不出來,像水電工。

 

我當時的科長是一名小氣鬼兼色胚,請原諒我這樣措辭,因為他真的是這樣,我很難找到更貼切的詞來形容他。他很喜歡在女同事辦公時,像個背後靈一樣突然出現,然後用兩手撐在辦公桌上把妳圍住,是說當時不時興性騷擾防治,不然他一定會很慘很慘。不過我有一套對付他的辦法,每當他這麼做時,我就會大動作突然站起來,藉故要去上廁所,有次動作太大差點害他跌個狗吃屎,但我一點都不愧疚。他的小氣也很令人難以忍受,竟然會計算老婆一天開幾次冰箱,以至於多耗幾度電,還會在辦公室跟我們討論這種事,而且他講話會大舌頭喔!搞得大家都想翻白眼。

 

科長前方的總務小姐個頭很小,但身材婀娜,眼睛大得像漫畫裡的人物。她常常壓低聲音嗲聲嗲氣地講電話,很愛翹班,每次被逮到就開始撒嬌,這或許是她的生存之道吧!雖然走的是不討喜的路線,但她其實個性很善良,也很照顧新人,有時她會跟我說心裡話,我才發現她其實不膚淺。

 

我雖然是後勤人員,但在週年慶人手不足時,還是得到櫃上幫忙。當年剛畢業,尚稱可口,活動期間充當櫃姐賣香水,可是我完全不會推銷,被動等客人上櫃詢問,惟甜美微笑是必備的,為我日後的服務業生涯奠定了基礎。

 

很感謝這群溫暖的人,包容當時還是菜鳥的我,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美好的回憶。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一個運動健將變弱雞的故事,充分應證了小時了了這句話。

 

我是一個鄉下孩子,小學時校慶前競賽練習,獨自沿著操場跑了46圈,一開始想說跑個幾圈就可以休息了,可不知怎麼回事,越跑越停不下來,就像女版阿甘一樣,迎著風,跑呀跑呀!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一件事可以做,那就是不停地跑。

 

因為運動量大,所以食量也很驚人,我可以一餐吃七個肉粽,喝五碗湯,而且沒有很飽的感覺,就是剛剛好而已,雖然吃那麼多,一樣不長肉,瘦子一個。

 

除了跑步之外,我同時也是國小四女組的跳遠冠軍,可說是跑跳俱佳。

 

升上國中後,升學壓力變大了,體能日漸下滑,以往跑四人接力,到了中學後,只能參加大隊接力。當時的鄉下學生幾乎都騎腳踏車上學,我因為平衡感略差,常常摔車,每次膝蓋受傷後,腿不能彎,但我一樣可以騎車上學,只要把「傷肢」打直,用另一隻腳踩,再用受傷的那隻腳腿肚直直地把踏板往後撥,就這樣一踩一撥,一踩一撥....超猛的。

 

高中時,我考上第一志願的女子高中,自此之後,武功全廢,校慶前同學上上下下打量我三秒鐘,決定讓我參加趣味競賽,大學時更誇張,直接把我推到後面,叫我去當啦啦隊。

 

有一次身體不適去看中醫,醫生望聞問切後對我說,我的筋絡很開,應該是個運動健將的料,只是欠栽培。聽完深深體會到,只有先天是不夠的,後天的努力果然更重要。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隨便翻閱一下報章雜誌,經常會看到助人為樂的文章。幫助別人,確實會讓人感到溫暖,而且會給自己帶來一種心靈上的滿足,我們的一切舉動,不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,最終都會反饋到自己身上,如果想要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社會中,就不能吝於助人。

 

然而,如果幫助別人能帶來如此多的好處,那為什麼大家還要這麼苦口婆心地勸說人們行善?如果行善最樂,以人們追求快樂的天性而言,應該會自動自發多多行善才對,那為什麼有人不做呢?或者更精確地說,為什麼我們無法時時行善呢?難道人類不是依據理性行事?其實,行善是有條件的,而且會受到一些限制,以下是我的觀察。

 

一、能力有限:每個人都有時間和資源的限制,不可能隨時無條件行善,甚至隨著每天的情緒起伏、生活或健康狀況,都會影響到行善的意願與能力。例如,一個剛被老闆責罵的員工,如果此時你要求他幫你跑腿,可能會遭白眼,因為他正忙著處理自己的情緒,無暇顧及其他人的需求。

 

二、行善對象有遠近親疏之分:當需要幫助的人出現時,我們通常會依據與他們的親疏關係來決定是否伸出援手。比如說,有兩個人同時遭遇困境,一個是我們的親人,另一個是我們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,這時我們往往會優先幫助親人。即便是兩個陌生人,人們仍會根據各種條件來衡量幫助的優先順位。一般來說,小孩或弱勢者較容易激發人們的同情心,使人更願意伸出援手。

 

三、人們會衡量該對象是否值得幫助:所謂天助自助者,我們的善意也常常取決於受助者的態度與行為。如果受助者一直不願意改變,像一灘爛泥,或對外界的幫助漠不關心,久而久之,人們可能會變得冷漠。研究顯示,受助者的外型也會影響人們的意願,有些人傾向於幫助長相好看的,有些人特別同情外型殘缺的,有些人特別關注老人,還好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,有助於達到某種資源平衡。

 

四、環境和社會氛圍的影響:除了以上三個因素,外部的社會環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。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正能量的社會中,行善往往會被鼓勵並得到正向反饋。相反,在一個冷漠、功利的環境中,人們可能會因為擔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或反而招致麻煩,而選擇保持距離。社會中的示範作用、集體文化和媒體的影響,都是促使人們行善的重要因素。

 

總之,當我們接受別人幫助時,真的不能把人們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,並且在能力範圍內,也應該盡量養成助人的習慣,避免替自己找藉口,一切從自身做起,也不要去論斷別人做得太少。好的行為會互相影響,讓我們發自內心,伸出援手,把別人對我們的善意傳遞下去,從而推動社會的積極變化。畢竟,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,如果周遭的人在受難,社會就會動盪不安,無人能獨善其身。希望這個世界,能充滿更多的善意與愛,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們常說,我們應該活在當下,因為逝者已逝,來者未可追,只有現在是我們能掌握的,我很同意這樣的論點,但未來是由每一個現在與過去堆砌而成的,現在會成為過去,未來會成為現在,他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過度強調任何一個時空片段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還是未來,都可能讓我們忽略了生命的整體流動。

 

如果一個人只緬懷過去,或空想未來,當然會浪費很多時間。然而,對於一些被禁錮的靈魂,過去跟未來很可能是他們的避難所,例如身陷疾病或劇痛中的人,過去的美好回憶或對未來的期待,就會是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動力,讓他們暫時忘卻或分散眼前的痛苦。真正的智慧是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美好時光的片段,即便是無大病痛的人,在一個昏昏欲睡的午後,想到小時候一個溫馨的記憶,可能是窗前透進的陽光、廚房裡飄出的媽媽味菜香,或草原上飛舞的蝴蝶,都會是滋潤心靈的一帖良藥。

 

談到未來,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,對於長大後的自己,一定有很多憧憬,我不知道這些夢想實現了多少,但大體而言,我們會逐漸成為那個我們憧憬的自己。只要能夠將夢想具象化,並在現實中一步步朝著目標邁進,我們就有可能實現曾經的夢想。

 

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是彼此相依的好朋友,並無高低之分。甚至在某些平行世界的理論中,時間或許不再是單向流動的線性過程,而是可以反轉的立體空間,等待我們去探索、去理解。在這樣的視野中,每一個瞬間都擁有其獨特且必要的意義。

 

因此,擁有一份對未來的夢想,以過去為養分,並一步步踏實地走下去,無論過去、現在或未來,它們都不是偶然的存在,而是彼此交織的必然結果。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於一些長期處於匱乏狀況的人來說,難免會養成一種想方設法積攢的習慣,但並非每一種東西都是越多越好,我們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型態,分清楚哪些是可以割捨的,哪些是需要累積的。例如見識、技能、親情、愛....等等,這些都是值得珍惜和積累的,但即便如此,過量也會帶來副作用,這全取決於我們如何調適,例如愛得越深,越難割捨;看過越多美景,就越難再有新奇感;生意做得越大,責任就越重;贏過越多次,就越難接受失敗。生命是一個奇妙的平衡,需要我們隨時審視調整。

 

在很多的情況下,確實少就是多,例如要成為容器,一定要先挖空;住家也是一樣,東西清空了,空間就出來了,一個家再怎麼漂亮,都禁不起雜物堆積;身上的贅肉更不用說了,少一點就健康一點。

 

至於那些清掉不用的東西,或許對你來說是多餘,但對於需要的人來說,就是一個小確幸,不妨將之轉送出去,或上網拍賣。物品流通的意義就在於去向更有價值的地方,這就像兩塊土地,一塊是山坡地,一塊是海灘,兩塊地都沒什麼價值,因為不能蓋房子。但當有人買下它們,挖了山、填了海,進行開發後,便創造了新的價值。

 

生命是自己的,就像一道菜餚,要加什麼配料,每個人喜好不同。我們應該調出自己最喜歡的比例,讓生活充滿滋味和快樂。曾經聽過一位世界冠軍的羽球選手表示,他最討厭的事其實就是打羽球,無奈打得太好,從小就被送去打聯賽,從此成為職業運動員。人生中有兩件事,要做的事跟想做的事,二者無法偏廢,如果只做想做的事,可能會窮困潦倒;只做要做的事,生命則會變得乏味。無論是多或少,這些抉擇,都在考驗我們的智慧。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報修電話,電話修好後竟然換成網路不通了,於是再次致電「中華電信」。

 

客服人員:「請問您ADSL的盒子有亮燈嗎?」

 

我:「等一下,我要找一找,因為盒子很醜,被我藏在很隱密的地方。」
非常努力地翻翻找找,數秒後~

 

我:「燈確實沒亮。」

 

客服人員:「麻煩李小姐把網路線插在……(講了一個我聽不懂的術語)。」

 

(滿腦子問號,超級苦惱):「聽不懂耶,那麼多洞我怎麼知道插哪一個?」

 

客服人員(依舊很有禮貌):「任一個都可以。」

 

(鬆了口氣,原來這麼簡單!):「喔!好了。燈真的亮了耶!」(興奮)
 

客服人員:「那還有什麼能為李小姐服務的嗎?」
 

我:「麻煩告訴你們的維修人員,不要亂拔人家的線啦!」

 

我這樣會很過分嗎?(托腮)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些流傳民間,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,往往能帶給人們啟示,但這些制式的「啟示」,卻常常讓人忽略了故事的本質。

 

比方說屈原投江後,成了民族大英雄,但這事件如果發生在近代,新聞報導可能會出現: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請勿模仿」一類的話。

 

還有家喻戶曉的七夕浪漫愛情故事,看在一些純真小孩的眼中,牛郎根本就是個偷窺狂,偷看織女洗澡,還把人家的衣服拿走,而且婚後遊手好閒,不好好工作,才會被老丈人教訓,這故事聽起來其實沒有很浪漫,反而像是織女識人不清。而且那群笨喜鵲,更是雪上加霜地傳錯話,害得牛郎織女只能七年見一次面,最可怕的是,錯了還不更正,就這麼「因循敷衍」了下來,真不知這個故事的「啟示」在哪?不過至少商人會很開心,可以趁機多賣一些巧克力。

 

再舉一個例子,西方的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,更是一個充滿超現實氛圍的故事。其中天馬行空的情節,讓人推測那是作者嗑藥後的幻覺。

 

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,所以「貓在鋼琴上昏倒了」的背後真實情況,很可能是「貓在鋼琴上撒泡尿,主人看到後昏倒了」。

 

人類的理解往往局限於單一視角,而那些敢於深入思考、挑戰既有觀念的人,或許能夠看到更為豐富的層面。然而,要想真正通盤理解一個故事,則需要更高的視野與更深刻的洞察力。

 

獨立思考與跳脫框架的能力,能幫助我們避免人云亦云、避免輕易做出判斷。生命是多維度的,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、探索與反思。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史努比的漫畫裡,奈勒斯總是拖著一條藍色毛毯,四處趴趴走。對他而言,毛毯不僅僅是一塊布,更是他情感的依靠,是他的安全感的來源。

 

人類的情感,常會跟物品產生連結,每個人心中,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對自己而言獨一無二、有著特殊意義的物品。這些物品看似平凡,但背後卻往往承載著動人的故事。就像在韓劇《鬼怪》中,池恩卓總是圍著一條紅圍巾,據說是小時候為了遮住脖子上的印記,媽媽一直讓她戴著圍巾,隨著母親的離世,恩卓就把想念媽媽的心情寄託在圍巾上。

 

一件東西對你有什麼意義,那就是專屬於你的故事。就像我如果撿到小樹枝,就會想到三胞胎大韓、民國、萬歲中的民國,我非常喜歡民國,這孩子很喜歡撿樹枝,並用它做各種小遊戲:釣魚、勾樹葉、抓蟋蟀。因此樹枝之於我,就是民國那肉肉的臉頰和真切的眼神,以及萌萌的奶音。

 

還有美國影帝湯姆漢克斯,他有一項很特殊的嗜好,就是收集打字機,除了實體打字機,他還開發復古打字機應用程式,甚至寫作出書,書中每篇故事都和打字機有關,顯然影帝很著迷於打字機的鍵盤敲擊聲和行末的叮叮聲,對他而言,打字機是一種有溫度的文字交流。

 

一片葉子、一張字條、一個音樂盒,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,一旦加入了情感,便能成為不平凡的存在。每一件物品背後都藏著一段故事,而正是這些故事,讓我們和物品之間的聯繫變得深刻且特殊。你的奈勒斯毛毯是什麼呢?它又會讓你想起誰呢?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恐懼與愛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情感,所有情緒都源自於此。】

 

恐懼是一個大家族,家長就是恐懼本人,子孫繁多,包括疲倦、沮喪、仔細、悲觀、努力、懷疑、攻擊(小名拳頭)、緊張(小名兮兮)、逃避(小名抹油)、嫉妒(小名紅眼)、依附...等等,數量多到恐懼本人都無法一一記清。每逢吃年夜飯的時候,總是圍了好幾大桌,熱鬧非凡,屋頂都要掀翻。他們族譜中有一位著名的「杞人」,聽說老祖宗很愛吃枸杞,還曾有過被天上的碎片擊中的奇特經歷。這一大家子人雖然很團結,有些成員也還挺爭氣,但總讓人感覺,似乎還缺少了些什麼。

 

恐懼家族的對面村莊是愛家族。這家人可和樂了,兄友弟恭,彼此關心,每天都像是在雲端漫步,宛如溫室中的小花朵。如果把愛家族中任一人放在叢林裡,那可真像把小白兔放在虎口,鐵定活不了。相對於恐懼家族的緊張氛圍,這裡的步調祥和許多,就是一種天塌下來也沒關係的fiu,不過這村莊田裡產出不多,還好愛一家人都不計較,東西少就大家分著吃,日子過得簡單而和諧。

 

有一天,恐懼家族的努力見到了愛的孫女-希望。希望長得很甜美,努力心裡怦然心動,情竇初開,因為太害羞,不知道該送什麼禮物給她,於是就把背上背著的小麥,送給了希望,並約定明日黃昏,在那條小路上相見。

 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努力和希望的感情日漸增長,雖然相愛的過程風風雨雨,努力又是個工作狂,個性也不太浪漫,有時候會讓希望心碎滿地,沮喪和疲倦還不時在旁出餿主意、說些風涼話,但他們最後終於還是結了婚,並生下了勇氣,從此過著平安、快樂、愜意的小日子。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姓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,大部分人終其一生,只會有一個名字,理由很簡單,當周遭大部分人都習慣你的名字之後,改名字等於是砍掉重練,人們要重新適應你的新名字,自己也需要重新調適,所有的證件都要更名。

 

除非名字帶有不雅涵義、諧音或其他特殊原因,否則我傾向不要去改它,因為是我們賦予名字意義,而不是名字來定義我們。一個作奸犯科的人,名字再怎麼好聽,也無法扭轉人們對他的看法;反之,擁有良好特質的人,可以讓平凡無奇的名字散發光彩。

 

有些人在生命感到徬徨時會想要藉著改名來改運,往好處想,至少表示這人還有求生意願,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;但問題在於,這樣的人大多思慮不周,把精力放錯地方。與其花費力氣改名字,還不如想想其他更有建樹的方式。而且,聽信算命師改名的人,其實很容易遭騙上當,常常是白花錢找麻煩,日子也沒有變得比較輕省。

 

感覺上,中國人比較會因為迷信去改名;在國外,改名字的人大多都是通緝犯,為逃避警方而改名,甚至易容。不過改名這件事最終還是取決於個人意願,外人無需過多干預。如果你的朋友告訴你他們改名了,出於尊重,還是應該配合稱呼他們的新名字。然而,我希望這件事不要太風行,不然腦容量不勝負荷。感覺老朋友改新名字,比記新朋友的名字還難,中間需要一個轉換器,畢竟人是習慣的動物,而且有些人的名字還不只改一次喔!

 

話說如果改名真的有用,大家都去改名就好了,這樣景氣就會變好嗎?人人就都會賺大錢嗎?認真想想,還是腳踏實地、好好過日子比較重要,至少可以省一筆算命、換證的錢,也不會殺死一堆朋友的腦細胞,這樣實際多了,生活也會更輕鬆。

 

 

文章標籤

小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